找到相关内容309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妙祥法师:依教奉行

    所知了,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,而且不知道日中一食为正法,不知道日中一食为佛戒,非时食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。所以宣化上人看到我们修行虽然很努力,但是由于忽视了金钱戒或日中一食戒,所以他老提出:如果这两条...所谓的大小来攻击佛戒,找开缘,而且佛说了,在大乘和小乘之间如果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,比如大乘戒,比丘戒底下还有其他戒,这些在发生矛盾,互相冲突的情况下应该以哪个为主,这时就要以小乘为主,先持小乘...

    妙祥法师

    戒律|妙祥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0/08074418452.html
  • 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(三)

    無惡道怖。十、命終生天。   或有人說佛門戒殺,若暴亂侵入,豈不是要伸長脖子等死?其實不然,佛戒以一己私欲而傷害生命,至於執干戈以衛社稷,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現。大法鼓經載:「譬如波斯匿王,與敵國戰,...

    于凌波居士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003939040.html
  • 傳統佛教的文學觀

    ,以不閑方言,求知辭趣耳。何嫌文質?文質是時,幸勿易之。經之巧質有自來矣,唯傳事不盡,乃譯人之咎耳。眾咸稱善,斯真實言也。遂案本而傳,不令有損言遊字,時改倒句,餘盡實錄也。(鞞婆沙序)  「佛戒......

    汪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74039115.html
  • 《百丈清规》初探

    圆满,没有哪一个阶段可以离开戒律。佛弟子身份的取得和增上,都是由于戒律的受持与熏修而获得。是不是佛弟子,要看他(她)是否受持佛戒来定;其修学的情况如何,要从其戒律的熏染程度来说。就佛法的修学众来说,...

    智 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3839252.html
  • 传统佛教的文学观

    佛戒......与其巧便,宁守雅正......愿不刊削以从饰也。众咸称善,于是按梵文书,唯有言倒时从顺耳。(比丘大戒序)   前人出经,支谶、世高,审得梵本难系者也。叉罗、支越,斳凿之巧者也,巧则巧矣...

    汪娟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24139476.html
  • 虚云禅师:序文记传铭说题跋(一)

    。甚感灵异。赞曰。     峨嵋脱染。坚持佛戒。生死大事。遍扣名德。函盖云门。狂心顿歇。质留双峰。万古不灭。       丹霞子淳禅师《西天四十六世青原第十三世》   师剑州贾氏子。弱冠为僧。...

    虚云禅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4339702.html
  • 虚云禅师:序文记传铭说题跋(三)

    石岩时。战云弥漫。人皆劝其内避。师以护法念固。不避艰险。题其室曰。殉教堂。于此见师入无畏之境矣。先是辛未春。师以护教心切。维法情殷。叹兹时丁末季。魔强法弱。木腐虫生。欲图挽救。非严整佛戒。别无良策。于...

    虚云禅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4539704.html
  • 一华一叶一世界

    正定,内学止观,无忘正智。  ※比丘立戒,守摄诸根,终无放逸,日夜无为。  ※持戒清净,为无上道,亦舍非道,离诸魔界。  ※受学佛戒,当愿众生,善学于戒,不造众恶。  ※身清净戒,护身三恶故;语清净戒...

    如本法师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12440125.html
  • 九华山志卷五

    士想,即一二不拘小节者,亦作志公济颠等想。圣道场地,龙蛇混杂,凡圣交参,不敢以牛羊眼妄测,自招无闲重罪也。适闻山中稍稍构难,虽大菩萨示现作略,然经云:宁破千佛戒,莫与外人知。又世典云:胡越人相为仇敌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33640284.html
  • 东晋时期的北方佛教

    对神通的追求,也有持道以干预社会生活的理想,更有严持佛戒以律己的自觉意识。道安同时也是一位民族正统观念很强的东土僧人,他时刻不忘夷夏之辨,乃至其行文中也对“玁狁滑夏”、&...

    蔡日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75841358.html